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和标准(修订)的通知》(闽政教督办[2017]13号),2018年10月16日至19日,福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督导组,对你县2018年教育工作“两项督导”进行市级核查。督导组按评估项目分5个小组进行实地核查,随机抽查了8个乡镇(街道)33所中小学、幼儿园、职专、进修学校、特教学校,走访了财政、教育等职能部门,通过核查资料、统计数据、随机访谈等方式了解情况。现将督导意见反馈如下:
一、主要成效
(一)落实主体责任,保障教育优先。你县始终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制订《罗源县“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教育项目纳入政府年度为民办实事和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出台《关于印发罗源县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试行)的通知》(罗委办〔2017〕115号)、《罗源县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五条措施有关奖补政策实施办法的通知》(罗政办〔2017〕238号)等系列文件,明确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并将教育补短板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计划,积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整合城乡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策略,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持续教育投入,实现经费增长。教育投入依法实现“三个增长”,配套到位,管理规范。近三年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增长比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分别高0.27%、0.66%和0.1%;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学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均逐年增长,依法实现“三个增长”。对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拨款予以倾斜,农村税改转移支付资金每年422万元,均用于改善校园校舍、添置教学仪器设备、弥补公用经费、民师退养补助。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按教师工资总额的1.5%核拨。教育专项资金按比例配套到位,建立教育经费审计监督机制,管理到位,规范使用。
(三)坚持立德树人,彰显价值导向。将立德树人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作用,开展“博物馆进校园”“流动书车进校园”等文化交流活动,建立馆校合作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长效机制,提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质量。通过经典诵读、绘画征文、科技教育、主题系列教育等活动,搭建学生品德教育平台,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彰显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价值导向。
(四)改善办学条件,提升信息化水平。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抓实抓好“全面改薄”、校安工程等工作,不断夯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近年来,在滨海新城建设过程中同步规划配建了中小学3所和幼儿园6所;2014年至2018年,安排“全面改薄”资金3587.1万元,改善全县农村薄弱学校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完成“全面改薄”校舍建设项目37个。积极对接省、市建设发展智慧教育体系,有序推进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缩小城乡、校际信息化差距。2017-2018学年全县投入2317.09万元,采购计算机795台和多媒体设备199套,实现全县中小学(含农村完全小学)“班班通”。通过省教育公共资源平台为全县所有专任教师和中小学生开通学习空间,不断深化中小学“小片区”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
(五)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县编办、财政、教育等部门密切配合,统筹全县教育系统编制,最大限度提高编制使用效率。2015-2017年共招聘新任教师216人,2018年招聘编外教师83人。实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和乡村教师提升工程,制定名校长、名师和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现有省、市学科带头人17名,县级名师55名,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494名。2017年有85名教师在省、市级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35名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比赛获奖。建立健全激励和表彰机制,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乡村教师享受每月300元~500元的乡镇工作补贴,班主任每年人均8000元工作津贴落实到位;开展“最美教师”先进事迹专题学习活动,提高教师获得感和幸福感;开展各种教师表彰活动,全县设立5个基金,近三年用于奖学奖教基金205万元。
(六)协调各类教育,关爱特殊群体。县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2018年新建公办幼儿园4所,并多渠道扩充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学位,全县民办幼儿园共38所,其中参与政府购买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21所,购买普惠性学位4234个。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出台《罗源县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五条措施》(罗政办[2017]237号),建立县级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大投入建设职业教育校外实训基地,深化现代学徒制改革,形成政府宏观调控、社会大力支持、学校主动调适、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关注特殊教育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开办特殊教育学校,并按规定落实特殊学校师资配备和教学设施配置,不断推进特殊教育规范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城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城区就学压力严峻,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公办幼儿园超规模办学,部分学校仍存在“大班额”现象。一些农村学校教学楼外墙破旧,教室地面破损,运动场地荒废,功能室设施设备配置不足,校园文化建设薄弱,校园环境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学科结构不合理,小学只有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研员,中学只有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学科教研员。部分中小学校体育、音乐、美术、科学、心理健康教师和寄宿制学校校医配备不足。
三、整改意见
(一)加快布局调整,补齐硬件短板。科学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努力破解超规模办学和“大班额”等问题;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加快农村学校建设,对破旧校舍、运动场地等进行改造加固,加大教学设施设备的更新添置力度,补齐短板,抬升底部,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完善队伍结构,不断增量提质。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加大对紧缺学科教研员的补充,按学科教研需要配足教研人员;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盘活现有教师资源,满足学校开齐开足开好省颁课程的需要;为寄宿制学校和600人以上的学校配备校医。进一步扩大名师工作室规模,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提升内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