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FZ00104-0200-2025-00003
- 主题分类: 无
- 发文机关: 福州市教育局
- 成文日期:2025-01-08
- 标 题: 中共福州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福州市“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 发文字号: 榕委教育〔2025〕1号
- 发布日期:2025-01-21
- 有 效 性: 有效
各县(市)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有关单位,各市属院校:
为贯彻落实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推进福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福州市“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福州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2025年1月8日
(此件主动公开)
福州市“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福州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的独特优势,全面推进“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制定如下方案。
一、构建育人“大格局”
1.健全工作体系。推动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育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思政”教育工作体系。推动各级党委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摆上重要议程,落实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思政课建设、市委和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学期结合学习和工作至少讲1次思政课的要求。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党建工作考核、教育督导范畴,定期开展督导检查。高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按照本科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专科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保障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加大支持力度。各县(市)区、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把“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作为工作“争优、争先、争效”的重要抓手,在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条件保障等方面下功夫、见真章。进一步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各市属高校)
2.拓展工作格局。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市委编办、市委网信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团市委、市妇联、市关工委等部门协同推进“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成立工作专班,加强对“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统筹指导、分类施策。组织思政课教师在国内考察,在深入了解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组织思政课骨干及以上教师赴国外调研,拓宽国际视野,在比较分析中坚定“四个自信”。强化中考中招、学业水平考试对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指挥棒作用,将思政课学习实践情况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记入本人档案,作为评奖评优重要标准,作为入队、入团、入党的重要参考。(责任单位: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3.推进改革创新。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福州工作期间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融入思政课,打造“思政百千万工程”(百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千篇“大思政”教育典型案例、万册青少年“大思政”教育读物)。建好建强“福州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集备中心、市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作中心、市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作中心、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四大中心,充分发挥福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专家指导组作用。成立全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研究中心,持续推动思政教育理论和政策创新研究。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引领,组团式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至2026年底,覆盖全市80%以上的中小学。打造以福州大学城为中心的大思政课协作圈、以鼓楼为中心的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作圈、以晋安为中心的家庭教育协作圈,进一步扩大释放协同育人效应。擦亮“习以为常”福州市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品牌,持续遴选学生习惯养成之星。实施“人工智能大模型+教育”行动,突出数字赋能、协同共育。(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鼓楼区、晋安区、闽侯县,各市属高校)
二、贯通育人“大课堂”
4.整体优化课程目标。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齐开足思政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和家国情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建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教研、集备、听评课等工作机制,推动形成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环上升、有机统一的思政课程体系;深度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5.开展“行见福州”特色研学。构建“一核两翼”大思政研学体系,形成标识性品牌。“一核”即:大力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开创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建好用好以“3820”战略工程实施30周年成就展为中心的“1+X”学习教育实践大平台,打造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集群,并纳入大中小学思政研学核心版图。“两翼”即: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始点”马尾船政、“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三坊七巷为时空坐标,以福州星罗棋布的129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为故事载体,开发“闽都文化”“红色文化”思政研学体系。鼓励各地各校深入挖掘运用各类资源,积极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打造研学精品路线,做优品牌创建活动,实现“一地一特色,一校一品牌”,推进研学实践连点串线、连线成圈,让思政小课堂贯通社会大课堂。高校严格落实本科2个学分、专科1个学分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小学安排一定比例的课时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鼓楼区、马尾区,各市属高校)
三、建强育人“大师资”
6.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健全完善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配置机制。小学1~4年级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思政课教师,小学5~6年级思政课教师应以专职为主,并逐步提高专职思政课教师比例。到2026年底,配齐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高校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并配备到位。适时提高思政课教师待遇,把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纳入绩效管理,相应核增学校绩效工资总量,从2025年1月起,给予中小学专职思政课(含教研员)教师每人每月300元专项补贴;落实高校按不高于年人均绩效工资总量2.5%的标准,统筹安排思政课专职教师每人每月教学补贴。高校教师职称评聘要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评聘委员会要有同比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按教师比例核定思政课教师职称占比,高级职称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指标不得挪作他用;在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职称评聘等方面向思政课教师倾斜,中、高级职称比例不低于教师平均水平,并向一线教师倾斜。加强源头管理,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干部队伍重要来源,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在模范教师、优秀教师、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等评选推荐活动中向思政课教师适当倾斜,从2025年起,市县两级推选一定数量的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荣誉等级可视为同级别的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鼓励各地各校聘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政法专业人士、先进模范、五老人员等担任兼职思政课教师,定期到中小学讲课或作专题报告。(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委宣传部)
7.建强德育干部队伍。落实德育干部相关补贴,研究加强德育干部队伍建设的创新举措,把德育干部培训纳入教师全员培训的整体规划,建立起任职培训、进阶培训、骨干培训、领航培训等一系列梯度培养体系,逐步实现对德育干部分阶段分梯度的全员培训、常态培养、高端研训。构建德育干部专业成长序列,建立“骨干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带头人”“德育名师”三级德育干部专业成长序列,适时培养、遴选,享受同级“学科骨干”“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待遇。将“德育名师”纳入市级“教育专家”培养对象遴选范围。(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
8.建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全面落实《福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要求,高校按师生比例不低于1∶4000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且每校至少配备2名;中小学(中职校)按不低于1:1000的师生比配齐配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于办学规模较小的学校,特别是乡村中小学校应通过“中心校制”“学区制”“总校制”等途径实现专职教师配备,落实专职教师分片负责、对口支援、走教支教等形式,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福州市班主任同等待遇,其他类别学校参考执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待遇按照“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原则,可从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中统筹保障。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研制度,县级教研机构配备心理教研员。(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
9.建强网络育人队伍。加大财政支持,保持队伍稳定,拥有一支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力量,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党政干部和德育、团队干部、思政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队伍的网络育人能力。发展壮大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定期不定期举办网络安全、网络技能等竞赛和培训活动,发掘、吸引、培养青年网络人才。(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委网信办,各市属高校)
四、创设育人“大平台”
10.着力构建网络育人生态。把“大思政课”摆在教育信息化的突出位置,加强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思政教育站点的对接与应用。至2026年底,思政优质资源数字化转化和共享逐步实现,建成福州市“大思政”教育教学展示交流平台“e思政”;汇聚分析全市学生身心健康大数据,建成福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平台。会同市委网信办进一步深化“e路守护”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创新党的理论网上宣传阐述,不断增强“互联网+思政”的影响力,引导青少年做网络文明的建设者、数字技术的创新者、网络发展的先行者。各地各校要以网络云平台开发应用为重,加强教育系统“一网两微”(网站、微信、微博)建设,打造有吸引力、亲和力的线上思政课堂。各高校要聚焦网络育人,建好智慧课堂,重点打造“易班”等高质量、有粘合度、有影响力的“大思政”教育云平台。(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委网信办、市数据管理局,各市属高校)
11.推进家校社网一体化。健全学校家庭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三级家委会规范化建设,落实常态化制度化家访,构建紧密合作型家校关系。积极宣传贯彻“一法一条例”,普及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理念,夯实家庭教育课程质量,提升全市家长学校办学水平。在城乡社区设立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创新升级家庭教育载体,切实架设连“心”桥,助力营造理性平和的家庭环境。推动网络家长学校创新发展,打造本地化、数智化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家长学习资源库,做强“福州市网络家长学校”品牌。支持晋安区创建国家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全面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妇联、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关工委,各县(市)区)
五、优化育人“大环境”
12.挖掘文化育人资源。深入挖掘闽都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挖掘林则徐、严复等福州历史名人的文化资源,推进育人资源学术研究、成果转化及宣传推广。发挥闽都文化育人价值,推进“有福之州·书香榕城”建设,打造“与阅读同行·做时代新人”文化品牌。支持闽大校史与应用型办学成果展、福州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中心建设有示范性、影响力的全国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鼓励各地各校充分挖掘福州历史文化资源和校园历史文化故事,创作系列优秀文创作品,绘制地方人物图谱,编创展演校园情景剧、话剧等,促进闽都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厚植师生家国情怀。(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市文物局、市文联、市教育局)
13.优化社会心理服务。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精神(心理)科的建设与管理,为师生提供规范高效的精神障碍诊疗服务,配合教育部门推动各地各校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全面建立学生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人社等部门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项目,支持教育部门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专业科目培训主题,加强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协同共进。教育等部门要加强对教师群体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的关注,通过教师减负、疗休养等加强对教师群体的关心关爱。各地要持续开设心理服务热线,强化应急心理援助。社会工作、民政、卫健、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协同搭建社区心理援助平台,支持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面向儿童青少年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援助或关爱。(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市委社会工作部、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妇联)
14.加强网络综合治理。依托“净网”“清朗”“秋风”“护苗”等系列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涉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着力打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网络生态。组织开展“网聚青春正能量”系列宣传教育行动,增强青少年正确用网和安全防范意识能力。全面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健全教育APP选用的审核备案和监管机制,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和师生个人信息保护。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通过抓“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全面提升教育宣传和舆情研判处置能力。(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市数据管理局)
六、强化制度保障
15.建立思政教育会商机制。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定期研究会商机制,统筹教育资源,贯彻落实《福州市创建福建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方案》,打造“大思政”教育福州样板。推动各地自觉担起主体责任,开展本级实验区、试点校创建,探索思政课联盟式、内涵式发展,形成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责任单位: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
16.建立思政研学保障机制。各大中小学要将思政研学实践纳入教育教学安排,精心设计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教育活动,促进校外实践教育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健全校外实践教育经费筹措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深化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工作,鼓励、支持各地各校安排专门经费用于保障实践研修过程中产生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教育局)
17.建立心理危机预警联调机制。全面落实“一生一档”“1+x+1”心理工作模式,探索实行全域网格化管理,中小学每月开展1次学生心理健康风险研判,高校健全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院系定期研判学生心理状况。建立宣传、网信、教育、公安、卫健等部门预警联动调度心理健康危机事件机制,有效防范化解心理危机极端个案。(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卫健委)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