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颁布至今,已经过去十年。在《指南》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经历着非常重要的十年。对于温泉幼儿园来说,这十年也是非常宝贵的十年,福州市温泉幼儿园始建于1953年,是一所名副其实的老园,在学前教育改革这十年,用“守护游戏本源”的思想逐步打造“回归本真的游戏,回归本源的童年”。
回归游戏精神【2011—2014】
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正式颁布,我们开始围绕《指南》精神,开展每周不少于一次的培训学习,我们的工作围绕区域、围绕个性化游戏开展,我们将“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的、主动的人格发展”作为工作重点。我们的教研方向,从每周一次的集体教学备课,走向《指南》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游戏的有效开展。这一阶段,区域如何规划?课程如何设置?自主游戏如何推进?区域玩具如何制作与投放?这一切都成为教师们的热点问题、也是困惑所在。
这三年,我们在实践、研讨、审视、反思中逐步调整对游戏精神的理解。我们开展审视高控下的游戏和自主游戏的区别,理解幼儿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意义。我们开始弯下身段,立足孩子的视角去理解他的世界,开始理解“幼儿是主动学习、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我们开始在课程内逐步减少领域活动,逐步增加区域游戏,逐步给予幼儿更多的游戏时间;我们开始试着放手与信任、给予幼儿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开始逐步探讨封闭式、半封闭式、开放式空间的创设;高结构材料、非结构材料到低结构材料的投放。
调整教育理念,初探游戏课程【2014—2018】
这一阶段,我们在教育改革中摸着石头过河。关于遵循孩子本性、关于自然、生活本源的教育理念逐步清晰。我们用了四年时间,把着眼点放在了“生活的教育、灵活的教育、自然的教育、和谐的教育。”调整和进一步确立了“自由、自主、创造、愉悦”游戏理念,在游戏理念的引领下,我园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户外游戏场地的改造、自主游戏室的改建、区域游戏空间的拓展,投放了大量生活化的游戏材料等,以游戏为本的课程模式的逐步形成。
我们开始注重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为给予幼儿充足的游戏环境,我园充分考虑到幼儿园的走廊、回廊、天台、水池、廊桥等为幼儿创设开放性的游戏空间,将原教师办公室改造为美艺工作坊、原天台分为四个区域,改造出温泉小镇、种植园地、建筑小天地等;将多功能厅一室多用,改造出温馨剧场;原早教室、隔离室一室多用,改造出建筑天地、乐活棋社、木工室。
在游戏材料选择方面:我们从高结构材料,逐步走向关注生活中的低结构材料,利用贴近生活的游戏材料,注重自然资源、废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材料的安全性和实用性的同时,也要注重材料的可操作性和层次性,支持幼儿游戏的开展。我们投放竹梯、轮胎、渔网、竹筒、雨伞、皮筋、纸箱等生活化的游戏材料,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的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教师成长方面:为跟进孩子的游戏,教师们从集中培训到自主学习,从线上到线下,老师一边继续深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一边结合《指南》目标观察孩子,她们从漫无目的的观察,到开始结合领域核心观察孩子,从对材料适宜性的观察到对幼儿整体成长的学习,教师在跟随幼儿游戏中,逐步理解真游戏。懂得从幼儿真心想玩、真情投入、真正开放、真实体验中看见真游戏。
4年的课程改革历程,我们遵循孩子本性,树立“崇尚自然、生活本源”的教育理念,“让游戏回归本真,让童年回归本源”游戏理念。我们的乐活游戏课程初具规模,教师们的观察能力也在游戏课程中逐步成长着。
我们结合幼儿园的地域、空间布局、办园特色等,创设了“和.美.智.善”的校园文化和“自由、自主”的游戏理念,力求为幼儿提供愉快、充实、具有挑战性的探索机会,点燃孩子求知欲和创造精神的火种,让孩子们在体验与探索中放飞创造的梦想,打造一所生命绽放的幸福“乐活园”。
追随幼儿脚步,完善游戏课程【2018—2021】
我园于2018年荣幸的成为“第二批省级保教改革建设幼儿园”之一,并申报通过了幼儿园游戏改革的实践任务。随着游戏改革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进一步清晰了前进的方向,牢牢把握“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核心,追随“好的教育的原点应回归儿童自己”,提倡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把游戏还给儿童,让教育回归本真,确定“形成自由、自主的开放式游戏课程模式。探索在游戏中观察、评价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方法与指导游戏的策略,促进教师专业理念的提升。”作为这一阶段学前教育改革的奋斗目标。
课程调整:混班混龄游戏课程——共享游戏课程——主题背景下的游戏课程
2018年—2019年,我们尝试开展混班混龄游戏。在时间上,将原来上午的一个小时户外健身区游戏时间延长到一个半小时;在游戏方面,融入了下午的三大创游,并尝试开展中大班的混班混龄活动,小班的混班区域游戏。同时取消了下午的三大创游,改为学习活动。
通过游戏实践,开放的游戏环境,还给了孩子自主游戏的权利。教师除了必要的安全保护外自始自终完全放手,整个过程中没有介入没有干预,保证孩子在自主中创造游戏、体验游戏、享受游戏;开放的场地以及自由取放的材料、鼓励不同玩法的游戏,让教师从“游戏主题的指挥者”变为“幼儿游戏的欣赏者”,幼儿得到的是更多的自由、创造和快乐。
但中大班混龄游戏区进区的人数偏多,幼儿的流动性强,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只是定点没法定人,不利于观察指导与游戏的推进,阻碍游戏改革的优化。
2019年—2020年,为了保障幼儿游戏的可持续性发展,便于教师有效地观察指导,推进幼儿“真”游戏。把上午的时间分割三个游戏时段(户外运动时段、室内游戏时段、共享学习时段),通过三个时段的游戏轮排,形成以月为周期的循环游戏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流动性大、入区人数杂的问题。
在老师方面,发挥教师特长,每个游戏功能区安排定点责任教师,负责该区游戏的观察指导及材料调整,更有效地推进幼儿的游戏。
在这段课程实施中,教师推开班级大门,打破幼儿的班级属性,让幼儿在更广阔的群落中学习,生活、游戏。园所开展的走班式共享游戏模式、混班模式、混龄模式等,以开放的格局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教师打破班级管理中传统定势思维,立足幼儿视角,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给孩子们更安逸,舒适,有序的体验。
实践中,我们再次发现,共享区教师对入区的幼儿前期经验不熟悉,不足以有效提升幼儿游戏水平,无法对幼儿整体发展做出全面评价。学习纵向深度不足,缺乏系统性。教师对领域核心经验逐步熟悉,但整体教育观还需进一步提升。
2021年至今,教育改革远未停下脚步,这一年,我们的课程走进班级,教师们从十年前拼盘式的主题课程,走向“研儿童、研内容、研资源、审目标、审内容、审路径”的三研三审主题课程,我们在课程中发现着幼儿的学习,追随着幼儿的学习。
2011年—2021年,十年的教育改革,让我们重溯游戏,回归游戏本真,回归童年本源。这十年,我们对儿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我们的游戏“从教师指挥棒下的假游戏到儿童自主学习的真游戏”。我们的教师,从看见儿童到看懂儿童,从原先对游戏改革的茫然到成为游戏的捍卫者。从以往对自主游戏的目标、方向、内容、材料把握迷茫,到如今开始在一次次实践中思考着“我真的看得懂孩子的学习?”“他在游戏中发生了什么?学习了什么?我可以怎样隐形支持他们?”游戏改革让孩子自由自主地创造游戏、体验游戏、享受游戏;让老师从游戏的指挥者变成欣赏者,与孩子共同成长!
( 鼓楼区教育局 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