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育的十年变迁之路
时间:2021-05-31 16:23

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文件精神,坚持科学保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学前教育人这十年来一直努力走过的路。围绕着课程改革这一重心,长乐区实验幼儿园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尊重幼儿的年龄和学习特点,构建以培养学习和生活能力、成就幸福生活为目标的生活教育课程体系。在近十年实践中,长乐实幼一直秉持着会生活、懂学习的人才是具有幸福能力人的理念,努力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做准备。
    一、一份计划表的变迁史

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从2010年到2018年,一张计划表清晰地展现了这些年来长乐实幼生活教育课程建设从理念到行为的改变。

(一)生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从聚焦生活技能的点转变到聚焦生活能力的面

一直以来,教给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是小班教养工作的重点,班级在教养中仅仅只围绕生活习惯这一点来进行教学,而到了中大班后,班级教师对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逐渐弱化和淡化。十年,在班级教师的自我摸索下,基于园级层面的顶层设计,生活教育课程的内容架构逐渐丰实,从聚焦生活技能的点变迁为聚焦生活能力的面。

2010年生活活动目标

2018年生活教育课程目标

1.能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在一日活动中保持良好的情绪。
2.学习用餐、洗手、簌口、洗脸、排队、喝水等日常生活礼仪,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努力达到宽松、自由、愉悦的幼儿优质日常生活,使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

1.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个人仪表整洁和生活场所卫生。
2.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生活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3.养成对他人、团体、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二)生活教育的方式从集体教到个别指导

十年前,曾经的生活活动都是以一个个集体教学活动的形式来落实,组织一次“穿外衣”的教学活动,让全体幼儿进行操作学习,组织幼儿进行比赛,促进每个幼儿都达标。现在,我们更注重在日常环节幼儿实践中的运用和指导,针对每个幼儿的能力和最近发展区,个别化地帮助和给予,生活教育的方式从集体的教变迁为根据幼儿个体需要的指导。

(三)生活教育的途径从单一到多元
    2010年,幼儿园实践生活教育课程都是以日常生活环节的单一练习为主要途径,教师之间统一操作要求,借助家庭之力进行督促巩固。随着课改推进下教师理念的不断优化,儿童观教育观革新,从日常生活现场的渗透,到主题式教育活动和专题式巩固活动,使幼儿生活能力获得的途径更趋多元。
    环境的变化史
    蒙特梭利教育非常重视环境在幼儿身心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一个充满智慧和情趣的适宜教育环境能使幼儿更好地完善自我发展。在生活教育课程的推进中,长乐实幼的教师一直在精细创设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的互动中自主学习,从精细走向精进。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环境在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师包括保育员老师的儿童观教育观在变化,“眼中有孩子 心中目标”这对老师最好的认可。
   (一)放手与呵护,创设柔性支持的生活环境
    幼儿期是一个稚嫩的、需要成人精心照顾和保护的时期,然而又是其自理、自立、迈向独立的需要日益增长的时期。生活环境中的每一处细节不仅让看似琐碎的吃喝拉撒生动起来,也透射出教师对孩子生活价值的珍视——呵护背后是对幼儿成长规律的尊重,放手背后是对幼儿能力的信任。如盥洗间的能量加油站(喝水提示)、衣帽间的来园五件事等等。
   (二)尊重与支持,创设自主自由的游戏环境
    儿童是拥有权利的个体,游戏就是儿童的基本权利。游戏既满足儿童的情绪需要,也促进他们的发展,当然,他们在游戏中的发展直接取决于教师为其创设的游戏环境。认同孩子游戏的天性,为孩子创设自主宽松的游戏环境,这是尊重;动态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他们的游戏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这是最好的支持。如幼儿园里区域游戏的自主选择、跨班共享区域游戏中的人际交往等等。
    (三)引发与助推,创设主动对话的学习环境
    渴望学习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儿童是主动发展的个体,他们的学习就是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一个丰富有序、与孩子积极互动的环境,能引发他们的探究,保持并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长乐实幼的问题墙成为鼓励孩子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载体。在主题墙上孩子们进行知识积累、经验迁移、同伴分享助推生活中的主动学习。
    课程的进阶史
   幼儿园教育不是以书面文本为内容的学习,而是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相融合,是在生活的教育,是围绕生活、依靠生活的教育。从教师预设课程内容,到教师用心观察幼儿,基于幼儿生活中的问题和需要,长乐实幼教师的课程观从1.0进阶到了2.0,并向3.0不断精进。

(一)基于改变现状的课程创生

致懵懵懂懂的你》是在疫情期间基于大班幼儿即将上小学产生的焦虑无措的状态下产生的。教师通过组织幼儿线上云游小学,发放调查表了解幼儿幼小衔接的现状和问题,和家长一起入小学要做的心理准备、生活自理能力养成、学习品质的培养等等展开讨论、交流与指导,促动了家长在日常育儿中深刻的自我反思,一场无意的家园合作以最紧密的方式有效地开展。改变的不仅仅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问题,更从问题的背后找到了原因。

(二)基于习惯养成的课程创生

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家长不能进入校园,对于长乐实幼的孩子们来说是一个较大的考验,因为从校门口到幼儿园有整整300米的路程。孩子们每天需要自己背书包入园,这让原先跟在孩子身后的家长顿时有了种够不着的感觉。于是老师的短信中出现了各种关于“丢”的信息。老师敏锐地感觉到,对于中班孩子对物品管理的能力,这样的“丢”或许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价值点。于是《丢,可以怎么办》的一个班本化课程就这样创生了。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教师紧紧地跟随着幼儿的思维,借助于幼儿的想法,一步步助推着幼儿从不关注自己的物品到每个人都能清晰地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并能整理好自己一平米的游戏空间。整理的习惯和能力不是手把手的教出来的,课程带给孩子的影响真的无可估量。

(三)基于生活需求的课程创生

中秋联欢我做主》课程缘起于孩子们对于班级节日联欢的想法。以儿童发展观为根本,依托大长乐本土文化为背景,生成孩子喜闻乐见的生活化课程,让孩子们成为活动的主角,设计属于自己的别样中秋。大到以什么形式庆祝中秋、布置剧场、准备节目,小到需要的道具、门票、邀请函、座位、路线的设计,全部源于孩子,老师扮演孩子们的支持者,为孩子们提供支架,支持联欢会以孩子们的想法进行呈现。联欢会井然有序地进行,孩子们丰富想象力、无限的创意,在这个中秋绽放

正如胡华园长所说:“儿童的学习不是知识的堆砌,学习若不能打动人心,儿童的思想、意识、情感就不能活跃,也就不可能有深度学习的发生。”幼儿园生活活动的质量决定了幼儿往后长久人生的基点。长乐实幼生活教育课程的十年变迁之路,是教师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不断革新之路。从儿童的视角,追随儿童的脚步,诠释儿童的学习,我们的探索一直在路上……

 

 

 

                                                  作者:福州市长乐区实验幼儿园 林丹

 

                                                   (长乐区教育局  推送)

来源:福州市教育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请输入以下评论内容